現在社會上對投資有一些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投資是快變量,拉動經濟增長見效快,是很好用的調控工具。也有人認為,我國已進行長時期、高強度投資,該投的領域都投得差不多了,投資收益越來越低了。這兩種觀點都存在一定誤區。
目前我國傳統基建投資存量巨大,邊際回報逐漸下降,不少地區存在基建投資過量、使用效率較低、地方債務高企等問題。隨著我國城鎮化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過去習慣以房地產和傳統基建投資為主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越來越小、成本越來越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投資等同于房地產和傳統基建投資。我國的投資尤其是工業領域投資還存在巨大增長空間,高技術領域投資回報率也仍然維持在高位。A股上市公司的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傳統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投入資本回報率大多為3%—7%,而半導體、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高技術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投入資本回報率則大多能達到10%—16%。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實數融合場景逐漸成熟,由此帶來的數智化改造投資又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投資收益也相當可觀。相關研究成果表明,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完成前后,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為50%—60%,美國達到69%,而我國剛過40%,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設備更新、工藝換新、數智化轉型等技改投資需求巨大。總之,擴大有效投資有著廣闊空間,必將為我國下半年經濟增長以及長期穩定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除了獲得商業回報,投資還有戰略價值、民生福祉、社會效益等重要目標。能實現這些目標的投資都是有效投資。比如,我國總投資約1.2萬億元、總裝機容量約6000萬千瓦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啟動,其戰略意義不可估量。比如,許多建成于上世紀80、90年代的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正進入老化期,其中路齡超過15—20年設計年限的二級及以上高等級公路占比超過50%。比如,我國每千人口病床數、每千名65歲以上老年人擁有的養老床位數等與高收入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比如,2024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還不足50%,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每年平均要有1000萬人左右。這些都蘊含巨大投資潛力。下半年,要繼續發揮有效投資關鍵作用。至于如何投,應注重投到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注重投到能夠擴大未來消費的領域,發揮其杠桿效應,推動供需兩側良性互動;還應注重“投資于人”,投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