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家”。家的核心是記憶和情感。如何讓記憶與情感參與城市空間的建造,是保護城市文脈的重要方式。要警惕過度擴張、大拆大建對城市記憶的耗損,也要警惕粗暴改造、盲目復古對市民情感的顛覆;讓市場和消費的邏輯來決斷一切的城市治理模式,更不足取。空間儲存記憶,記憶衍生感情。美好的城市是可供回憶的、有情的空間,能把空間、時間、記憶和感情勾連在一起。有了情感代入,才能真正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要義。因此,城市治理不僅是社會治理,也是美學治理、情感治理。
素有“嶺東首邑”、“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美譽的古城潮州,既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位于潮州古城東門外的廣濟橋始建于南宋年間,橫跨韓江兩岸,風格獨特,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圖為2023年11月20日,廣東潮州廣濟橋舉行世界兒童日亮燈活動。?新華社發
城市是空間,也是一種生態,有自己的生命和心性。有人借生物學的概念,形容城市是一種復雜有序的存在,它本身也是一種生命——文化生命。健康的生命既和遺傳、基因有關,也和后天的生活、規訓有關;同樣,健康的城市既彰顯它的積存、變遷,也呈現它的多樣、豐富。名人故居不僅是歷史建筑,更應是名人故事、生活和精神的涵養地;紀念場所不僅是歷史的“記錄”,也要和周圍的社區相連,使之“在地化”,和老百姓的生活相關,以激發他們的情感認同;即便是城市綜合體的打造,也要關注情感、貼近人心,使之成為有美感、有人情味的流動性空間。城市的情感紐帶如同城市的毛細血管,把城市聯結成了一個有機體。不同時期的建筑、不同年代的故事、不同樣態的文化、不同習性的人群,共同匯聚于一個城市空間,構成了一種多樣化的文明生態,一種有韻律的城市樂章。
城市治理中所倡導的“繡花功夫”微改造,強調的正是精細、精準、漸進、包容,它是處理復雜歷史空間、平衡多元訴求、實現文化基因傳承的有效路徑。城市是一個典型的復雜系統,它由大量不同主體(居民、商戶、管理者、游客等)組成,主體間相互作用并與環境不斷互動,整體上呈現出非線性、動態演化的特征。微改造的理念,就是承認并尊重這種復雜性。它不強求一步到位的藍圖式規劃,而是通過小尺度、漸進式、參與式的干預,不斷調試和適應,在動態中尋求最優方案。
城市是文明的載體,文脈在此存續;城市也是人的造物,投射人的心性。讓物理之城與心性之城相互生成、互相內化,是建設現代化人文城市的核心路徑。好的城市,就是一首好的音樂,有音符,有節奏,有旋律。可以古樸,可以現代;可以回望過去,可以朝向未來;可以歡聚,可以獨處;可以忘我工作,可以悠游自得。文脈之“脈”,是血管,是水流,遍布在各個城市角落;也是情感,是情意,貫注于各種城市意象。抓住記憶、情感這兩根紐帶,讓歷史、美學和情意流動起來,就能創生一種歷史空間、文化空間、生活空間并存的城市生態,進而實現文脈、人脈、城脈的內在統一。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順《城市文脈的賡續與城市文明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