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歷史文脈更有效地浸潤城市生活,讓文化更好地引領城市發展?如何讓城市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策源地?今天的中國正在回答這個問題。
廣州永慶坊是一條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街區。2016年,永慶坊率先成為全國“微改造”試點街區,摒棄了大拆大建的做法,通過“繡花功夫”延續歷史格局,活化利用舊建筑空間,既留存嶺南建筑風貌,又創新性融入現代生活功能,實現傳統肌理保護與人居環境提升的有機統一。圖為2025年5月13日拍攝的永慶坊永慶二巷。 新華社記者 陳朔/攝
不少城市在發展中陷入了一種“失魂”的困境。它們或是為了求新求變而粗暴推倒承載集體記憶的街巷,或是割裂文化遺產與城市生活的有機聯系,或是盲目移植外來文化符號,導致城市面貌同質化、精神內涵空洞化,“保護”與“更新”經常被置于非此即彼的兩端,但保護不應被視為發展障礙,更新也不能等同于推倒重來。城市更新如同樹木生長,可以修剪枝葉,卻不能連根拔起。任何的激進改造都會破壞城市這一復雜系統的自組織能力,導致記憶斷裂、文化休克。上海對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以下簡稱“衡復風貌區”)的保護更新,核心策略是“一幢一策”、“一路一方案”,堅持最小干預原則,清理違章搭建、修繕破損立面、加固內部結構、升級廚衛設施、改善庭院綠化。同時,通過政策引導,支持符合區域文化定位的業態(如畫廊、設計工作室、特色餐廳、精品酒店等)更新。通過精細化、漸進式的更新,最大程度保留了衡復風貌區優雅的街道尺度、繁茂的梧桐樹蔭、多樣的歷史建筑風格以及濃厚的人文藝術氛圍,使之成為上海最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名片之一。
因此,城市更新中的漸進主義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在敬畏中尋求最優解;不是拒絕改變,而是拒絕粗暴的斷裂。真正的更新,不是僅僅以新代舊,而是讓舊的生命在新時代的脈絡里繼續呼吸,讓無形的文化記憶在有形的空間場所中被感知、體驗和傳承;它不是斷裂式的“革命”,而是一種文明的接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精神彰顯著一個城市的特色風貌。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廣州永慶坊改造項目,保留了社區的原有肌理和社會網絡,通過修繕老舊建筑、引入新興業態,重塑了街坊生活美學,也激發了社區經濟活力;成都綠道項目,構建了一個獨特的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維空間,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西安“數字長安”項目,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再現古長安城的繁華,深化了民眾對一種壯闊文化的參與感、體驗感;深圳以“深圳讀書月”等活動為引領,釋放大量公共文化空間,極大提升了城市人文氣質。這些城市實踐,培育了中國文化在地的內生動力。
在全球文明史的視野下,西方學者曾提出“城市作為增長機器”的理論,而中國的城市實踐正在開拓“城市作為文明容器”的新命題。中國城市發展不僅關注經濟增長,更注重文化傳承、社會和諧與生態保護,讓歷史文脈浸潤日常生活,讓城市文明引領人類未來。在全球城市化困于效率與公平的撕裂時,中國實踐要為人類文明提供一種嶄新的城市范式——它盛放的不是資本增殖的欲望,而是文明自洽、精神豐盈、萬物共生的可能。
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就是要強調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與尊重,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促進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對話、和諧共生、共同發展。這些理念既守護文明根脈的數字主權,又向世界開放共生接口,最終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實現“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宏大愿景。這種文明共生的理念,或許正是中國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一時代命題的終極回應。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順《城市文脈的賡續與城市文明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