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hyjj
過了5月,北方的藍莓大量上市,云南南部的藍莓產區則告別采摘季進入休養期。澄江市回騰水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明書來到基地,這個夏天,他希望動員合作社373畝藍莓種植大棚的19家農戶聯合起來,完成尾水、尾液收集處理循環系統的生態改造。
這是澄江藍莓在高速發展勢頭下,告別露天種植,進行新一輪產業升級的一個縮影。
10多年前,云南藍莓還只是零星種植的小眾水果,如今卻以“中國每10顆藍莓,3顆產自云南”的市場占比,成為全球藍莓版圖上的強勁新勢力。2024年,云南藍莓出口量同比增長25倍,占全國同期出口總量的50%以上。
數據顯示,2024年末,云南藍莓栽培面積達24.9萬畝,占全國面積的17%,產量17.1萬噸,占全國產量的22%,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當年,云南藍莓年產值突破170億元,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0萬人,成為高原特色農業中極具活力的新興產業。
云南藍莓逆襲的背后,是云南高原特色農業資源稟賦、科技賦能與產業鏈重構的成功共振。但在產業繁榮的同時,云南藍莓也面臨競爭加劇、品控有待加強等諸多挑戰。如何從全產業鏈視角解決好目前產業存在的“有品類、無品牌”問題,推動云南藍莓從“產量冠軍”邁上“價值高地”,讓產業走上長期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工作人員在澄江市回騰水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藍莓基地里進行管護。黃興能 攝
北緯23.5度的藍莓密碼
“云南藍莓的崛起到了什么程度?消費者現在已經用‘云南藍莓’和‘其他藍莓’來定義藍莓產區。”一位經銷商告訴記者。
云南發展藍莓產業經歷了4個版本:1.0版本是引種初期,以傳統方式種植為主,時間段為2001年至2003年;2.0版本在傳統種植的基礎上增加了土壤調酸、滴灌技術,時間段為2003年至2010年;3.0版本進行了土壤改良及田間生草、地布覆蓋等技術的應用,時間段為2010年至2017年;4.0版本是2017年以后,隨著2017年9月國際藍莓大會在云南的召開,云南特殊的氣候優勢吸引了全球小漿果企業紛紛前來,云南成為全球藍莓的投資熱土。
“全球都找不出第二個像云南這樣的藍莓優勢產區。”浙江澄瑞私募基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23年底,該公司在云南進行為期半年的高原特色農業考察后,決定設立項目公司在昆明市投資藍莓產業,目前已在安寧投資固定資產8000萬元,計劃后續再投資約1.2億元。在早熟藍莓的知名產地澄江市,北京中鏈達通作為一家數字科技產業公司,去年首次進入農業產業,實施數字化設施農業生態藍莓項目,項目總投資2.75億元,種植藍莓2145畝。一些國外的頭部企業,如美國卓莓、澳大利亞科思達、美國秋溪公司、智利霍特水果以及西班牙普拉納薩等齊聚云南。
“北緯23.5度的氣候資源紅利是云南藍莓吸引投資者最突出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全球其他藍莓產區難以復制的獨特優勢。”云南省農科院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所長和加衛介紹,北回歸線橫跨云南,云南低緯高原多樣性氣候為不同品種藍莓的生產創造了理想條件,全省可以通過品種與區域的科學布局,實現藍莓鮮果周年生產。目前,全省以滇中、滇東南、滇東北、滇西北為重點的藍莓產業帶已具雛形。
云南藍莓早熟品種上市期為12月中旬,比省外提早50天以上。高原紫外線強、晝夜溫差大,在抑制病害的同時提升了果實糖度。所產藍莓糖度和硬度普遍高于省外產區,藍莓花青苷種類多、含量高。蒙自一位種植戶的對比試驗顯示:同一品種的藍莓,云南的硬度和糖度比省外產區高5個百分點。
“在澄江,藍莓種植大棚是冷棚,采果周期為5個月;在省外,藍莓大棚是暖棚,需要加溫甚至鋪設地暖,采果周期為40至50天。”馬明書透露,獨特的氣候優勢讓澄江藍莓在設施上的投入成本僅為北方省份的50%左右,產量卻比北方省份高30%以上。馬明書在剛過去的藍莓產季收獲頗豐,每公斤藍莓批發價達到75元,直徑18毫米以上的大果占比70%以上,每株藍莓產值達260元。“果商直接來基地采購鮮果發往一線城市,供不應求。”他說。
一年能回本、兩年能盈利,乘著國內藍莓市場需求旺盛的上揚曲線,憑借優良品質和錯季生產優勢,關于藍莓的創富故事正在云南激情上演。
蒙自市草壩鎮藍莓基地實現自動化控制。黃興能 攝
從傳統種植到“智造”升級
“藍莓按照果徑分級,果子越大價格越高。去年公司種出的藍莓最大的有表盤大。”蒙自市振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周吉強說。
市場上,多數商業藍莓的直徑在8至18毫米之間,業界認為超過20毫米的果實為優質品種。直徑超30毫米的超大果之所以被種出來,“基質(無土)栽培”技術在記者調研中被反復提及。
基質無土栽培是云南藍莓向集約化、智能化、高品質化轉型的核心路徑。在此之前,云南藍莓多數為露地栽培。“露地栽培前期投資為每畝2萬元以內,藍莓需要3至7年才能產出。基質栽培突破了土壤限制,雖然每畝投入超過10萬元,但栽培首年即可實現較高的單位產量,這也是巨大的前期投入沒有阻礙種植者熱情的原因。”周吉強說。
伴隨基質無土栽培的是云南藍莓種植邁向“植物工廠”的全面升級。置身澄瑞高原特色現代化小漿果產業園區,現代化小漿果的種植“黑科技”滿滿。單體面積達5萬平方米的連跨式大棚棚體結構由企業自主設計研發,通過定制大棚薄膜、智能遮陽及通風系統,精準調控溫光環境,為藍莓打造了冬暖夏涼的生長條件。在種植端,采用進口純椰糠基質栽培技術,18萬株優選苗木扎根科學配比的基質盆,突破傳統土壤種植限制,顯著提升了種植可控性,提高了產量和果品質量的穩定性。
園區打造了省內領先的水肥一體化灌溉中心,引入全省首臺以色列5G智能施肥系統,并配套兩臺4G施肥系統,實現對藍莓基地的遠程精準水肥管控。通過智能監測與動態調配,確保藍莓生長各階段精準攝入所需營養,有效促進花芽發育,提升果實飽滿度,為高品質產出提供核心技術支撐。自主開發光纖通信和物聯網智慧農業平臺,空氣成分、風力、溫度、濕度、pH值等數據通過傳感器接入平臺,平臺根據數據設定情況自主開關大棚通風系統、遮陽系統、水肥灌溉等。
通過科技賦能,基地投建第一年便在市場上嶄露頭角,每公斤批發價比市場均價高出30元至50元。
藍莓種植銷售的火爆拉動了產業鏈的延伸。在云南省南伍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內,成垛的基質成品碼放整齊。“這些基質由珍珠巖、椰糠等幾種原料按照藍莓品種、栽種條件等因素按比例科學定制,經過不斷研發,原料的國產化步伐不斷加快。”公司技術總監童磊介紹,云南生產基質的企業從最開始的一家增加到現在的8家,僅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就有4家。如今,不僅本土藍莓種植企業會選用伍田的基質,卓莓等外資龍頭企業也紛紛采購其產品。
在云科創現代農業公司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藍莓種植園的溫濕度、光照等數據。“通過物聯網系統,農戶能遠程監控作物長勢、管護果苗,還能在線學習修剪技術。”紅河州藍莓產業聯合會會長、蒙自云科創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崇軍說。
這套適用于藍莓種植的智慧農業系統,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智慧果業技術服務平臺,讓藍莓實現了精準栽培和智能化管理。
趙崇軍表示,下一步,云南藍莓產業發展應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重點,公司將聯合高校、科研機構,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重點實施藍莓品種選育研發,打造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藍莓芯”;以大數據為基礎,開發藍莓種植智能化決策模型,構建藍莓產業數字化管理服務平臺,提升產業效率和國際競爭力;開展廢棄藍莓枝條、薄膜、基質、滴灌帶等物資的循環利用技術開發與應用,讓藍莓成為生態友好型產業。
由藍莓產業帶動的基質栽培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云南農業從“粗放低效”向“精準高效”升級,進一步解決了傳統種植的瓶頸問題。據行業統計,2024年全省種植的24.9萬畝藍莓面積中,設施栽培面積達16.9萬畝,并且還在進一步加快更新升級。
澄江市回騰水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藍莓基地里,工人在施肥。黃興能 攝
藍莓園變身共富車間
云南藍莓產業快速發展,離不開產業發展利益的合理分配。
在發展藍莓產業過程中,紅河州針對不同情況特點的村集體和農戶,以“藍莓產業共富”為目標,實踐出云科創“孵化家庭農場622”模式、紅河佳裕“兜底增收28”模式、柒瑞結農場“合作種植352”模式、五八農業“包管到戶提點分紅937”模式等多家龍頭、多種類型、多層適宜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
除了“622”等近年來云南藍莓產業中聯農帶農最具影響力的利益分配模式,在記者的調查采訪中,新的模式已經涌現。
“隨著產業的升級,我們并不希望和農戶的合作永遠固化。”蒙自繽紛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晶晶表示。今年楊晶晶和團隊開始推廣純技術服務模式,“種植投入均由農戶出,我只按每畝3000元收取技術服務費用,最后按協議價收回產品。”他說。
龍頭企業只提供服務,分成比例減少。農戶雖然獲利更多,但風險也變大。這樣變化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底氣?“我去年和繽紛農業合作,一年就回本了。種植過程中,全程有技術人員服務,我們的種植技術也在提升。新產季我有信心把藍莓種好,換成純技術模式和企業合作,我的利潤更多。”草壩大落就村村民楊誠說。
農戶有了資本、有了技術,選擇獲益更多的方式,產業紅利更大程度地留在了農民手中。“我們把農戶帶出來,成為穩定的合作伙伴。雖然分成減少了,但企業能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擅長的市場開拓、品牌打造上。只有這樣云南藍莓產業才能健康發展。”楊晶晶說。
從簡單計算分成收益,到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聯農帶農機制。共同往一個方向使勁,成為紅河藍莓產業有序發展的關鍵。
在澄江市,聚焦當前藍莓產業市場抗風險能力弱、標準化程度低、聯農帶農效果不明顯三大痛點,當地招引鏈主企業中鏈達通(澄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澄江市海口鎮實施澄江數字化設施農業生態藍莓項目。如今,公司在2672畝的現代化藍莓基地里,探索出一條市場引導、企業主導、聯農帶農、科技支撐、金融服務多元產業主體參與的現代農業利益共同體之路。“我們作為項目方投資建設生產基地。綜合分析藍莓種植全過程,引入管理合伙人、勞務合伙人、技術合伙人和金融合伙人四類產業合伙人,構建多元聯動產業共同體。”中鏈達通公司總經理文奎說。
在這里,管理合伙人負責藍莓種植生產管理,承擔藍莓大棚承包、日常人員工資、電費等一系列管理費用。種植的鮮果由項目方統一在田間進行收購,管理合伙人享有收果總價85%收益,項目方僅收收果總價15%作為服務費用。當每畝藍莓產值低于6萬元時,項目方不再收取任何服務費用,并按承租合同約定減免部分次年租金,有效降低市場投資風險。
項目所在社區的村辦公司作為勞務合伙人,村辦公司每年可實現增收600萬元以上。預計可帶動當地群眾常年用工270人、收入1296萬元,季節性用工890人、收入2670萬元。
技術合伙人負責從育苗、生產、銷售等全鏈條控品溯源,實現生產環節的可視化、數字化管理,統籌項目方與管理合伙人收益的在線核算、清分,構建藍莓生產基地全數字化品控系統。
從蒙自到澄江,因地制宜,藍莓產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多方共贏的現代農業生態圈得以構建,為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資源整合、利益鏈接、長效可持續的實踐樣板。
蒙自飛花釀果酒廠生產的藍莓果酒。黃興能 攝
走好價值進階之路
2020年,中國藍莓種植面積和總產量躍居全球第一;2024年,中國藍莓栽培面積超140萬畝,比2020年增加44%、產量增加197%。
產量的迅猛增長體現到終端市場,今年初,消費者經歷了藍莓價格從剛入冬每公斤接近200元到入夏后幾十元的大幅落差。
“中國水果產業有一個‘定律’,一旦某個品類的水果受市場歡迎,跟風種植很快就會形成產能過剩,而后‘果賤傷農’頻發,產業遭到沖擊。”云南省伍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相關人士表示。
云南藍莓如何才能不負天時地利,避開產業暗礁健康發展?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已經在積極行動。
“水果產業容易出現的過剩問題本質上是農業領域常見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涉及生產盲目性、市場信息不對稱、產業鏈不完善等多重因素。”中鏈達通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將依托“澄江藍莓”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優勢,打造數字化品牌生態鏈,實現全流程數字化控品溯源,在建設、育種、生產、銷售等4個細分產業鏈環節分工協作,對澄江藍莓進行全鏈整合,建立品質品牌控制線,讓澄江藍莓品牌可持續增值。
蒙自市草壩鎮是云南省藍莓種植聯農帶農“622”模式的發源地,振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周吉強正在張羅著讓合作社農戶換苗,將去年農戶種植的藍莓品種換成管理精細化程度要求更高、果實更大、產量更高的新品種。
公司的窗外,振晟農業運用藍莓基質種植模式試種的生姜正排列成行,“藍莓種植需要精細化管理,當地農戶對現代農業精準化管理的認知隨著產業發展越來越高。”周吉強介紹,公司一方面不斷探索聯農帶農種出更好的藍莓,一方面也在為后藍莓時代設施農業推廣到更多作物積累經驗。
“與其擔憂種植面積增長太快,不如多想想我們自己怎么才能做得更好。下一步,公司將繼續帶領農戶在藍莓種植方面走高端精品路線,比如為做好品質,我們在相同的間距少擺1.5盆藍莓,這樣光照和空氣流通就會更優,病蟲害就會更少,加之使用物理手段和生物防治手段,可以做到藍莓農殘幾乎為零。”周吉強對此很驕傲。
在產業科技支撐方面,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高山水果創新團隊率先在云南藍莓的開發利用研究方面進行突破,經過20余年的持續攻關,構建了低緯高原藍莓周年高效生產技術體系,成果獲得2023年云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團隊通過系統引進和篩選適宜不同海拔地區的優良品種,構建“適地適果”產業布局,實現了藍莓的周年生產;建立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了果品安全性;建立了藍莓種質資源圃,開展了系統的育種工作。
云南藍莓產業的進階之路不會一路坦途。對比智利、新西蘭等國際競爭者,“云南藍莓”還沒有成為地域品牌,通過標準化種植和品牌塑造,實現高價且穩定的市場需求還要系統性提升;全產業鏈的品控實施不夠,制定統一標準和質量認證,按品質分級定價,滿足不同消費需求提升溢價還有待實施;雖然云南是國內最大的藍莓生產地,但目前主栽的藍莓品種均來自國外,急需突破種業發展問題;將過剩鮮果轉化為果汁、果干、凍干等產品的深加工力度不夠,完善冷鏈物流以延長銷售周期,降低運輸損耗有待進一步加強;建立預警機制,引導理性種植有待實施;農旅融合,發展采摘觀光、文創產品,提升附加值有待拓展……
藍莓的崛起,是云南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鮮活范例——它說明高原特色農產品完全有實力通過“技術+供應鏈+市場創新”三重跳參與全球競爭,而如何做好產業鏈全局優化,從“高產”邁向“高質”,是破解云南藍莓品牌化與抗風險能力的長期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