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求是》雜志新近刊發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總書記指出:“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對外開放與改革發展的辯證關系,揭示了新時代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意義。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有利于引進更多國際先進要素,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發展擴空間、提質量、增動力,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對外開放水平越高,對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就越有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著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經濟邁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時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科技等前沿技術集中涌現,世界主要國家都在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產業鏈供應鏈不夠穩固和安全。這些都要求我們充分發揮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作用,集聚優質生產要素,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促進深層次改革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改革越深入,對開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開放水平越高,對改革的促進作用就越大。”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開放與改革互促共榮的邏輯關系,為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以高水平開放破除阻滯經濟循環的堵點、卡點,經濟發展的活力大幅提升。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重點領域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外貿體制、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等方面仍然存在難點有待突破。這就迫切需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促進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大國擔當。當今世界,開放融通是大勢所趨,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回顧歷史,正是因為中國堅定不移推進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和支持經濟全球化,才有了今天的發展成就,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表明,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使世界其他經濟體的產出水平平均提高0.3個百分點,溢出效應顯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只要主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不但能發展壯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領世界發展潮流。”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少數國家推行“回岸、近岸、友岸”三岸分流。但總的看,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動力仍然大于阻力,前進方向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我們要站在有利于國家發展和全球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立場上,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